根据我站讲台十来年的经验,我发现越坐在前排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,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机会更大,越后排的学生成为学渣的几率越大。
为什么小小一个座位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呢?
一、学生的心理
如果学生对学习或者对这门课程感兴趣,心理上是接受的,甚至是渴望的,那么在行动上就会主动的往前靠,希望离老师更近,听得更清楚,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。
相反,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,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,离老师越近,就越有压力,所以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放松,为了保护自己,会选择远离老师的视线和控制范围。
所以,坐在前面还是后面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最直观的反映,也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。
二、老师的心理
人的视觉是有范围的,以老师的眼睛为起点,视觉范围一般不会超过4排,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,他的意识没有刻意停留在学生的身上时,离他越远,在老师的视觉范围内就越模糊,老师可能根本注意不到你,更不用说和你有眼神的交流了。这不是老师刻意漠视你,而是正常的一种反应。
所以,很多人说老师只喜欢好学生,不在乎差学生。老师也是人,也有人的感情。好学生坐在前面,天天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,加上认真好学,老师自然会更加关注这些学生,在上课的时候更能寻找到交互和认同。差学生坐在后面,老师看不到你,关注不到你,你又不和老师交流,你又如何希望老师记住你?
离老师越近,老师更能看清你,也能注意到学生表情的变化,也能和近距离的学生有更多眼神的交流。这种交流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在注意到自己,从而更加的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,也更聚精会神。
科学研究,离老师越近,课堂的温度越高,学生的注意力更高,这就好像一个磁场一样,距离磁力中心越近的人会被吸附的更紧密。
当然,如果是第一排的话,有可能刚好处于老师的视觉盲区,俗话说,在眼皮子底下反而看不到。所以,最好的黄金座位是第三排,不远不近,刚刚好。
简单地说,学习的好坏是从座位开始的。
越靠前的学生能够从老师的注视中获得关注感,对自己会更自律,注意力更集中,学习效果更好,长期下来,这就是良性循环。
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是建立在一次次成功完成学习目标的成就感上的。学生能够成功完成作业,从中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,就会对学习更感兴趣。所以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。
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,都应该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,帮助指导孩子从小就获得努力就能达成目标的学习意识,而不是依靠聪明或者天赋,并在一次次的小任务中体会达成一个目标的快乐。而不是依靠打压、羞辱、刺激来激发学生,不要以为通过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能让他发奋图强,坏的刺激会让孩子把痛苦和学习联系起来,让他一想到学习就想到痛苦,这样下去,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。
没有了兴趣这个内在的驱动力,就好像火箭没有了引擎,你又如何让他遨游天际?
我自己就亲身感受过座位的关键性。
从初中升上高中,我被选中进入了年级的火箭班,也就是重点班,大家都是各个乡的高手。在第一天上课的时候,我因为一点小事情去晚了,结果到了教室,发现黑压压的一屋子同学,大概有七十来个学生,只剩下最后一排有座位。没有办法,我只好坐在了最后一排,大概也就是第八九排了,可想而知,我离老师有多远。
关键是,我看不太清楚黑板,也听不清老师的声音,特别是物理化,有很多的公式,这大大的影响了我的学习,逼不得已,我配了一副50度的眼镜,从此再也没有摘下来过(毕生的痛)!
而且我上高中的时候才14岁,比老师的讲台高不了多少,前面的同学都比我大,比我高,我觉得自己渺小的估计老师根本看不见我。也确实如此。
这样持续了半个学期,我越发的因为座位的事情而痛苦,因为看不清听不到导致作业做不好,而且周围的学生上课不认真,这更加影响了我。我实在忍受不了跑到班主任办公室去希望能给我调换一下座位,但是班主任也很为难,因为谁也不愿意坐后面。
也许老天眷顾我吧,一个女同学要转校,我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预定了她的座位,她的座位在第四排,是个上好的位置。当时还有另一个男生跟我抢,但是我不顾一切占据了这个座位,因为我知道这个机会太难得了。
后面我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重新把落下的课程补上,成绩也逐步上升,这一部分原因是我有了一个好座位。
有时候,我在想,如果我那天早点去,也许我不会成为近视眼,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眼镜,我的成绩会更好一些,我能考上更好的大学,也许,我的人生又是另一条路……
至少我换了座位后,很快语文老师就发现了我是个很认真的学生,所以经常提我问题,经常关注到我。高中三年,我的语文最好。如果我不是理科生,我一定会全部志愿都报中文系。
文理分科,又是我的痛,因为理科生不能报中文系,我远离了我最爱也是最擅长的学科。
当然,人生不可能重来,意识到青春时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,现在才明白,踏实努力,力争上游的重要性。
我们没有任何别的资源和人脉,没有家庭背景,我们唯一能拼的,就是自己的努力。
改变自己从上课坐前排开始!
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,里面有一些知友的答案非常具有人文情怀或者科学理论,不妨一看。
发布于 2016-07-23 19:16:07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07-25 21:05:05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09-05 12:59:31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09-06 14:38:21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10-20 09:28:00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10-20 11:02:22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10-26 17:27:59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10-20 18:16:41 回复该评论
发布于 2016-10-21 13:05:16 回复该评论
发表评论:
◎请发表你卖萌撒娇或一针见血的评论,严禁小广告。